这江南的秋,到底是深了。
小院的门虚掩着,我轻轻推开,那一声悠长的“咿呀”,仿佛是一把钥匙,开启了一段尘封的旧梦。
梅老先生闻声迎了出来,满头银发的他连眉毛也白了,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藏青色薄夹衣,身板挺直,脸上是纵横的沟壑,却也盛满了朗润的笑意。这便是今天刚满八十岁的梅应恺。
(资料图片)
寿宴是简朴的家宴,就设在院中的石桌上。几样清淡小菜,一壶温热的黄酒。只有秋风掠过竹梢的微响,与家人间温存的低语。饭后,梅先生兴致极高,取出笔墨,在一张洒金的宣纸上,挥毫写下了四句自勉的诗:
“八旬启新程,抖擞精气神。梅开晚更香,花开又一春。”
笔力是沉雄的,带着颜鲁公的筋骨,每一画,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钉进纸里。这哪里是诗,这分明是他用生命之火点燃的、永不熄灭的誓言。我看着,心里陡然生出一种敬意来。
他的“忙”,是有着落的。他将祖传的梅氏族谱,一页页细心整理,校对,然后打印出来,分发给儿孙后辈。那薄薄的册子里,记载的岂止是生卒嫁娶、支脉源流?那更是一个家族绵延数百年的魂灵,是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的家风。他要的是这精神的火种,能在新一代的血脉里,继续燃烧下去。
他收藏的那些价值连城的藏品,有的竟已历经千年风雨。梅先生常常独自摩挲、端详它们,像是在与古老的灵魂对话。他近来心心念念的,是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珍玩,走出这方小院,向更多的人敞开胸怀。他同我商量,是否能筹划一次小型的展览,或是与学校的孩子们合作,办几场传统文化的体验课。他说:“这些东西,锁在屋里,不过是死物;只有让人看了,懂了,在心里活了,才有价值。”
最是动人的,是他在家宴上,将传家之宝郑重地交给在中国药科大学读书的孙女。那是一把看似寻常的白瓷茶壶。壶身温润,却承载着一段烽火连天的记忆。
当年抗战,梅家人便是将急救的药品,小心翼翼地装在这把茶壶里,借着送茶的名义,暗暗传递给郭村保卫战中负伤的将士。这壶里,曾经装的是救命的甘霖,是民族的血性与希望。如今,他将这壶赠予学药的孙女,其中的深意,不言自明。他鼓励孙女不仅要精进学业,更要继承这份家国情怀。这无声的传承,比任何慷慨激昂的誓言,都更具千钧之力。
作者:李厚尧
来源:扬子晚报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





